“阑”为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门前遮挡的栅栏,《说文》:“阑,门遮也。从门,柬声。”段玉裁注:“谓门之遮蔽也。”“柬”在这里既是声符,亦兼表义,金文中“柬”会门前栅栏之意。《史记·楚世家》:“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张仪说楚绝齐,称即便我要做看门阑的小厮,也一定要先给大王效劳。王充《论衡·谢短》:“挂芦索于户上,画虎于门阑。”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此为成语“乘龙快婿”的出处。)
《清明上河图》解字铺
“阑”的作用为门前遮挡,故俗称“门遮”,是中国古代斜放在建筑物前面起遮蔽作用的一种可移动板面结构,现在实物很少见到了,但可以从古画上了解其形制。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有一“解字铺”,铺门前幌子上写一“解”字,“解”有典当、抵押的意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六老只得东挪西凑,寻了几件衣饰之类,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却也不够使用。”所以“解字铺”应是古代的当铺。铺门前面斜放了两块木板,看样子是一长方形的木框,内里嵌上木板,上下两头又饰以雕花,当是为立放而设计。其下端立在地上,上端倚在房檐上,并高出房檐一截。
王家纸马铺
又有一“王家纸马铺”(那时候就有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马、纸人的习俗了),旁边有一挂着“小酒”幌子的小酒铺,帘下并排斜放着一对板子,看其面板结构应是由芦苇或竹篾编制而成,较“解字铺”的略为简陋。
卷帘式门遮
甚至还有一处不知名的小饭馆,是用竹子之类联缀而成的卷帘,用的时候展开,不用的时候卷起,这就更等而下之了。这些遮蔽物都称为“门遮”。门遮不像门那样固定在墙体上围绕门轴转动,而是可以搬来搬去,属于可移动装置。门是房屋的必选项,门遮则是可选项。门关上后是完全封闭的,门遮是半遮半开,遮而不闭,似乎是通过视觉遮蔽来达成某种心理诉求,是一种对隐私需要的委婉表达。
我们的文化是含蓄内敛的,注重个体修养,讲求内外有别,不尚外放直露。中国传统建筑中遮隔内院、外院或遮隔正院、跨院的屏门,门口的照壁(置于门外者曰照壁,门内者曰影壁,至今*县民居如果临街,或是前面临山临水,都要在门外单独修一照壁,作用和门遮差不多,只不过门遮是木制或竹编的,而照壁是砖理的),室内遮风和隔断空间的屏风,都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所谓“曲径通幽”“曲则有情”,都是基于文化的审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饮食男女都是很私密的事,男女之事当然不必说了,在老辈人看来,当众吃喝也不是什么有脸面的事。我们小时候,如果有人在西瓜摊上买了西瓜当众切开大吃,是会被人笑话没家教的。赶集的时候,有卖煮熟的螃蟹和八带蛸的,如果有人蹲踞摊旁持螯大嚼,人们会一边流口水一边侧目而视。所以我们的饭店多包间,又称“雅间”,似乎躲到里面吃就雅起来了。古人饮酒时往往都用袖子遮挡,今人剔牙时要用手掌挡住,都是同样道理,一方面遮丑蔽俗,另一方面也是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尊重。
清代院本《清明上河图》
酒馆门口放上门遮,通过视觉上的遮蔽或阻挡来营造一种遮中有开、隔而不断的空间结构,是对生命个体隐私空间的尊重,也是对礼仪习俗的遵从。至于“解字铺”门口摆上门遮,就更好理解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典当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如果日子能维持下去,没人会去当铺的,放上门遮,是给主顾保留一点颜面。另外,“财帛动人心”,通过门遮来遮挡交易过程,也是对主顾人身安全的保护。
《说文》:“干,犯也。从反入,从一。”按:甲骨文、金文干字像有丫杈的木棒形。古人狩猎作战,即以“干”为武器。如今警察保安用的防暴叉,形制上就很接近古代的“干”。古人仿鸟做巢,在树杈上结屋而居,这就是“巢屋”。
干阑式建筑
树上爬下爬下不方便,后来就于地面上以木料作桩柱,上面铺上地板,为了增加承重面,或是便于固定作为地板框架的木棍,最初选取的是带丫杈的树枝,类似“干”的样子。四周以草、竹、树枝或木板等编结制作成类似“阑”的板状物为墙壁,这就是“干阑式建筑”,即现在南方还可以看到的“吊脚楼”,日本称之为“高床建物”,意即“高架地板的建筑物”。又称“干栏”“干兰”“高栏”“葛栏”“阁栏”“麻栏”,这都是从“干阑”衍生或讹变而来,只有“干阑”二字才能体现出其初创时的样子。
“阑”由门前栅栏又引申为纵横交错、参差错落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浩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驴栏
后来“阑”的本义泛化,又指栅栏一类的遮挡物,《墨子·天志下》:“与踰人之阑牢,窃人之牛马者乎?”“阑”“牢”同义,为养家畜的圈,后加木字旁写作“欄”,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写作“栏”,*县话现在养牛养驴的圈舍称为“牛栏”“驴栏”。
圈舍有围堵作用,故而“阑”引申为环状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月阑”就是月晕,是在月亮周围形成的彩色光环,内红外紫,往往被看作是天气变化的预兆,也称“风圈”。由环状物又引申为围,李商隐《义山杂纂·失本体》:“不阑腰,不持刀砧,失厨子体。”现在畲语还将围裙称为“拦腰”,保留了唐时的用法。由圈舍的阻隔、圈挡,又引申出遮拦、阻拦之义,《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朱己谓魏王章》:“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后来此义加提手旁,写作“攔”,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写作“拦”。
古代官府或*营的门阑有警戒和防护作用,所以古人把擅自越过门阑的行为称为“阑入”“阑出”,《汉书·成帝纪》:“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无符籍妄入宫曰阑。”钱物丢失相对主人来说,也属于“阑出”,故“阑”又引申出遗失义,唐李靖《卫公兵法》卷上:“诸拾得阑遗物,当日送纳虞候者,五分赏一。”《新唐书·百官志一》:‘阑遗之物,揭于门外,榜以物色,期年没官。”凡丢失于途的无主财物称之为“阑遗”。日本《遗失物法》规定,如果拾到东西不归还失主,或者不上交警察,就会触犯“遗失物等横领罪”。而失主找回“阑遗”后,必须向拾到失物的人支付相当于遗失物品实际价值的5-20﹪的感谢费,叫“报劳金”。在警察发布认领告示三个月后还没人认领,这笔钱物就归捡拾者所有,但垃圾清扫公司拾到的则要交给*府,因为它是接受*府的业务委托而从事垃圾处理业务的。这个制度应该是受唐人的启发而制定的吧,可操作性比较强,比单纯从道德出发的拾金不昧要好得多。“阑遗”又作遗漏讲,《元史·世祖纪五》:“括诸寺阑遗人口。”《元史·世祖纪八》:“辛巳,大都立蒙古站屯田,编户岁输包银者及真定等路阑遗户,并令屯田。”这个用法在*县话里比较多,麦子收割后,遗落在地里的麦穗就是“阑遗”,组织放麦假的小学生到地里捡拾这些“阑遗”麦穗,*县话叫作“阑(现写作拦)麦穗”,捡拾阑遗之物简称为“阑”,这个动作是用手完成的,故现在写作“拦”。麦子打完一遍,麦冠里还有没打干净麦穗,在再打一遍,二次脱粒,这称为“拦麦冠”,*县有句俗语,“麦吱叫,拦麦冠,家家闺娘往回搬”,说的就是这事。秋天收地瓜、花生,有遗漏在地里的,要复收一遍,这称为“拦地瓜”“拦花生”。苹果、梨、山楂等水果,下果时或者因为被枝叶挡住没看见,或者是树梢太高够不着,收完后再重新复收一遍,这称为“拦苹果”“拦梨”“拦山楂”。夏天晚上摸老猴儿,某片林子已经让人摸了一遍,再去摸,也可以说是再去“拦一拦”。
栅栏由稀疏木条交错做成,故又引申指稀、散,《玉篇·门部》:“阑,散也。”《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裴骃集解引文颖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人散了一半,剩下的纰纰拉拉,这就是“酒阑”。
又引申为晚,《广韵·寒韵》:“阑,晚也。”《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阑,犹晚也。”引申为残、尽,《古今韵会举要·寒韵》引《增韵》:“阑,尽也。”《字汇·门部》:“阑,残也。”“阑珊”就是将残、将尽,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用的都是此义。“阑尾”亦称“蚓突”,是盲肠下部伸出的小管,在人体,长七八厘米,像蚯蚓一样。又因其处在盲肠的末端,尽头处,故称“阑尾”。古书中没有见到“阑尾”,却有“婪尾”“蓝尾”,唐代称宴饮时巡酒至末座为“婪尾”,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今人以酒巡匝为婪尾。”也叫“蓝尾酒”,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或谓蓝尾酒即“屠苏酒”,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进屠苏”注:“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宋窦革《酒谱·酒之事》:“今人元日饮屠苏酒,云可以辟瘟气,亦曰蓝尾酒。或以年高最后饮之,故有尾之义尔。”唐宋时习俗,元日阖家喝屠苏酒,从小到大,依次喝少许,长者最后喝,据说可一年不得病。“胶牙饧”即麦芽糖(唐代也是元日食物,现在改成祭灶时吃了),在古代甜的东西都是奢侈享受,要长者先尝。这两句诗是白居易自嘲衰老不堪。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诂笺五》中说,“蓝”是“阑”的借用字。“阑”是“末”的意思。胡氏的说法确有见地,“阑尾”“蓝尾”“婪尾”,都是末尾的意思,“阑”是正解,“蓝”“婪”只不过是古人用了同音字代替而已。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