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染红了天边,老槐树下的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这里是榕城最古老的街区,也是方言故事会的固定"剧场"。
七点刚过,穿着花布衫的王婆婆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来,在最前排的板凳上坐下。她是这个故事会的"元老",从十年前第一次举办开始就没有缺席过。
"阿婆,今晚又来听故事咯?"路过的小贩阿明笑着问道。
"是啊是啊,老了老了,就喜欢听些家常话。"王婆婆用浓浓的榕城话回答。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街坊邻居聚集到广场上。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牵着孩子的年轻父母,甚至还有骑着共享单车来凑热闹的年轻人。
七点半,故事会正式开始。今晚的主持人是退休教师李大爷,他清了清嗓子,用地道的榕城话开场
/p>
"各位街坊邻居,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咱们的方言故事会。今晚有三个暖心的小故事,都是发生在咱们身边的真事儿。"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李大爷继续说道:"第一个故事,要请咱们的老街坊张木匠来讲。"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走上台来。他咳嗽了两声,开始用浓浓的乡音讲述
/p>
"是呢个样子的。前两日,我孙女放学回家,跟我说学校里头有个同学家里头困难,连书本都买不起。我听了心里头不是滋味,就琢磨着能不能帮帮忙。"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学校,找到了校长。我跟他说,我老张虽然不富裕,但是总不能看着娃娃们没书读吧?我把自己攒的一千块钱捐了出去,说是要帮助那些买不起书的孩子。"
"校长听了,眼眶都红了。他说,张爷爷,您这份心意,比这钱还要珍贵。后来啊,学校里头成立了一个爱心书屋,专门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现在,再也不会有孩子因为买不起书而耽误学习了。"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人甚至激动地擦起了眼泪。
李大爷又走上台来:"谢谢张木匠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故事。接下来,我们请社区医生小王来讲讲她的故事。"
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医生走上台来。她略显腼腆,但很快就用流利的方言开始讲述
/p>
"大家好,我是社区卫生站的小王。去年冬天,有天晚上我值夜班。半夜里头,突然来了个老奶奶,说是肚子疼得厉害。我一看,老人家满头大汗,脸色发白,估摸着是急性阑尾炎。"
"问了才知道,老人家独自一人住,子女都在外地。我二话不说,就叫了救护车,医院。手术很成功,但是老人家担心住院费用。医院商量,先垫付了住院费。"
"后来啊,老人家的子女赶回来了,知道这事儿后感动得不得了。他们不但还了钱,还送了面锦旗给咱们社区卫生站。从那以后,我们卫生站就开始定期走访独居老人,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有什么问题随时解决。"
小王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尤其是那些独居的老人,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李大爷再次走上台来:"谢谢小王医生的暖心故事。最后一个故事,要请我们的年轻人小李来讲讲。"
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蹦蹦跳跳地上了台。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方言,却又带着点新时代的活力
/p>
"嘿,大家好!我叫小李,是个网络主播。去年啊,我在直播间里头发起了一个寻找老街巷美食的活动。没想到啊,这一下子火了!"
"我们走遍了榕城的大街小巷,找到了许多快要失传的老味道。比如说啊,有个做烧麦的老爷爷,他的手艺传了三代,可惜现在生意不太好。我们一报道,第二天他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个做糖画的老艺人。他说啊,现在的小孩子都喜欢吃洋玩意儿,都不爱看糖画了。我们就在直播间里头教大家怎么做糖画,还发起了一个带着孩子学糖画的活动。现在啊,每到周末,老艺人的摊位前都围满了大人小孩。"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仅保护了老味道,还让更多人了解了咱们榕城的文化。现在啊,我们还在筹备一个榕城老味道文化节,要把这些美食和手艺都好好传承下去!"
小李的故事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年轻人,都对这种新颖的文化传承方式表示赞赏。
故事会结束后,广场上的人们没有立即散去。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用方言热烈地讨论着今晚的故事。
王婆婆拉着小李的手,用浓浓的乡音说:"后生仔,你们做得好啊!要不是你们,我们这些老味道怕是要失传咯。"
小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阿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老人家有什么拿手的老味道,也可以教教我们啊!"
王婆婆眼睛一亮:"有啊有啊!我还会做藕粉圆子呢,改天教你们!"
一旁的张木匠插嘴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事。咱们这条老街上,有不少手艺人,木匠、铁匠、裁缝...要不,我们也办个老手艺展示会?"
小王医生听了,兴奋地说:"这个主意好啊!我们卫生站可以配合,给老人家们做个健康检查,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适合干的活儿。"
李大爷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欣慰地笑了。他清了清嗓子,用方言说道:"各位街坊邻居,你们这些想法都很好啊!不如我们下次故事会,就来讨论讨论怎么把这些想法落实呢?"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方言故事会,不仅传递了温暖,还成为了凝聚社区力量、传承本土文化的纽带。
夜色渐深,广场上的人群慢慢散去。但是,那些用方言讲述的故事,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二天一早,小李就开始在网上发起了"寻找老街巷手艺人"的活动。社区医生小王联系了几位退休的老中医,准备为手艺人们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张木匠则开始联系街坊邻居,统计谁还保留着什么样的老手艺。
一周后,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榕城老街坊手艺展"正式启动。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有张木匠的木雕摊,有王婆婆的藕粉圆子摊,还有制作糖画的老艺人...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有学习手艺的,有品尝美食的,更多的是来感受这份浓浓乡情的。
小李全程直播,将这份烟火气息传播到了网络上。直播间里,不断有人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市井生活啊!""看得我都想回老家了!""太有年味儿了,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这场活动的成功,不仅让老街坊们找到了存在感,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它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归属感。
从此以后,方言故事汇成了老街区最受欢迎的活动。每周五晚上,不管刮风下雨,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人们用最朴实的乡音,讲述着最真挚的情感,传递着最温暖的力量。
慢慢地,这种模式也传播到了其他社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保护了方言文化,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年后,榕城举办了首届"方言文化节"。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的人们齐聚一堂,用各自的方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虽然音调各异,但传递的情感却是相通的。那是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台上,已经90岁高龄的王婆婆用颤抖但坚定的声音说道:"我们老了,但是我们的故事不会老。只要有人讲,有人听,我们的方言,我们的文化,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还留存着那份乡音,那份乡愁,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夜幕降临,榕城的大街小巷依然热闹非凡。在那些古老的街巷里,在那些现代化的社区中,处处都能听到悦耳的方言声。那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
而这,正是方言故事会带给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礼物。#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