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作为基层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担负着辖区内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常规治疗与预防保健重任,是村民在家门囗的健康保障。
来源:红杏e生
作者:青囊君
近年来在强基层政策的不断倾斜与推进下,可以看见拔地而起的卫生院大楼鹤立鸡群地矗立在乡镇街道两旁,考究外在装修,宽敞而又明亮的内在装饰,气派而又整洁的一个个诊间,及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
01|昔日卫生院的回忆
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回忆起昔日的卫生院,怕是都会想起以前的卫生院虽然简陋只有六、七间平房和八、九个职工,但是中医、西医、内、外、妇、儿、骨科、急诊科全备,手术室里还能开展多项农村常见手术,如:阑尾炎的手术切除、产妇接生、绝育结扎、内外痔手术、体表良性肿瘤的切除、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处理等等,还可以救治农药中毒患者及熟练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那时候的卫生院,是农民近在咫尺的第一治病选择,能治疗很多病,费用又便宜还能打白条赊欠医药费。这是上世纪很多人对卫生院温馨而又温暖的回忆。
02|今日卫生院的尴尬
今日的卫生院,在基药零差价及门诊抗生素输液双禁之下,不仅人才流失严重,内部疏于管理,而且门诊中缺少专业医生开展一系列有效诊治及急救处理,又不能跳出基药的用药桎梏,更无专科特长门诊。
卫生院除了农民体检及疫苗接种与“愿检尽检”的核酸检测时人头攒头外,其余时间每天基本上是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门可罗雀。故有村民说:“现在的卫生院只具备卫生室的功能,日常只做着测测血压及刷医保配慢病药的‘搬砖’业务而已。”
那么,被医改寄予强基层厚望的卫生院,怎么才能走出以上困境呢?
03|卫生院的出路
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是保障乡村健康与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但如何破解卫生院遭遇的发展瓶颈,为农村打造一支既防又治的专业医疗队伍呢?
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基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发展专科特色,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及创新性,提高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为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壮大实行统筹安排,以期改变卫生院发展滞后、医疗跟不上,造成“病人不进来,来病不会治”及“人多干事少”与“干多干少一样”的尴尬局面。
04|如何破解卫生院的尴尬
如何巧妙破解卫生院的尴尬,笔者有以下六大建议:
1、放开基药限制,释放农村用药的可及性
现在的基药及集采药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药品种类少,农村中常见及常用的廉价药难觅致使很多病人在卫生院就诊,医生只能嘱其去药店购药。
2、大力提升专科特色,形成区域内医疗标杆
虽然基层提倡及发展全科医生,但是没有特色及特长的卫生院在交通便利的农村是难以具有一定的医疗优势,从而导致盈利困难。故卫生院可着力打造妇科、牙科、骨科、消化科、儿科、中医科等小专科大特色,以形成区域内医疗示范标杆作用。
3、推广及发展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诊疗不需要复杂及昂贵的生化仪器及影像设备,也不需要多学科支持,但能解决及治愈农村很多常见的疾病,并且中医药费用不计算药占比有利润空间,是各级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的压舱石。但若想要在一定区域内拥有良好的中医药囗碑,卫生院应遵循师承与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建设,以打造家门口实用型的中医药专长人才。
4、精简行政人员以减冗降费
行政人员配置过多,导致政令多而贯彻不力,又易形成圈子文化阻碍发展,更增加了财务支出压力,是制约卫生院发展的关键,故着力精简行政人员及公卫科闲杂职工,可使卫生院“瘦身”后轻装发展。
5、倡导公平公开及公正的绩效分配
绩效分配应秉承三公原则,严禁暗箱操作及内幕交易,以激励卫生院内职工的凝聚力,转变为积极工作的动力。
6、端正窗口风尚,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医院文明与文化的展示处,医院素质与人文的体现点,但是很多村民在卫生院就医后感慨:“现在卫生院不仅技术不行,而且挂号及发药等医院差多了。”这就说明卫生院的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及缺失医者仁心的风尚建设,整体还停滞在吃大锅饭的思维中,片面认为卫生院作为财政差额补助单位有政府兜底,但若财政供养一旦中断,又将如何生存?
/END/
//本文来源:红杏e生
//作者:青囊君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