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自年实施大数据DRGs,为这种复杂的新型医保支付方式,提供了难得的示范。按疾病分组+治疗方式组合,大数据DRGs分组超过1万种,可覆盖9成以上病例。由于分组融入了治疗方式的因素,成本较高的诊疗也能被支付,医院更能放开手脚实践新技术。医院对于诊疗服务的随意定价,被大数据精算生成的“平均价格”所约束。“暗箱操作”失去空间。全面推广大数据DRGs一年,广州市年节约医保费用近一成,约11个亿。上海于年部分试行大数据DRGs。国家医保局也已将此纳入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医院普外科护士长王姗(化名)没有料到,年医院实施了一整年的大数据DRGs(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后,不仅给医保省了钱,科室团队还拿到了奖励。广州是全国最早实行大数据DRGs医保支付的城市,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在上海见了大数据DRGs的发起人,回粤后不久就推动了试点。上海的课题组随后到了广州,对广州市家医院、多万条出院病案首页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年元旦,大数据DRGs在广州全面启动。年5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推广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大数据DRGs是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的工作内容之一。大数据DRGs与传统DRGs最大的区别是不设人为的分组器。以广州市为例,全市病例的全样本归类为个相似的疾病诊断,再与不同的治疗方式组合,总计形成约个病种组合。在医保总额控制的前提下,每种病种组合被给予一定的分值,医院的总分值乘以费率的结果,即医院的费用。广州市自年初从单病种付费向传统DRGs转变,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转向大数据DRGs。期间曾遭到“激烈的反对”。经过一年的试点,如今改革逐渐顺畅。按治疗方式定价,该多少医保给多少大数据DRGs的新系统上线以后,王姗的直接感受是:医院医保处每月都要发统计结果给各个科室核实,但年此项工作彻底消失了。按传统DRGs,肿瘤项目的价格是2万一口价,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病例都会超支,一个月下来总要超支几十万到上百万。“基本上每个月都很郁闷,那时候系统需要人工核对每一个治疗组,查清楚每个病人超了多少,节余了多少。每个治疗组都要花很大人力去完成核算。”王姗说,“年新系统上线以来,这项工作就再没做过,对临床工作是一个最大的改善。”更重要的变化是大数据DRGs对于疾病与治疗方式的支付价格更合理了。例如,按以前的医保管理,胃肠疾病住院的均次价格约2万,但实际上阑尾炎的花费只要元,而胃癌的花费高达8万。因此,科室收了高价的病例就要去找一些低价的病例来对冲均次额度,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医院副院长袁向东说,医院用总额加均次这两个指标核定支付价格,医院不可能因为病例价格低而拒收患者,“比如做一个主动脉夹层手术,需要35万,但均次价格是2万6,那科室就得收很多别的病历来平帐,因为最后是要核算到科室的。现在是按疾病难度和消耗的资源形成的分值进行医保支付,所以35万就是35万。”按不同的实际价格支付,减少了上述组内交叉互补的现象。在这种方式下,过去烦恼王姗的超支现象就消失了。在这样的价格下,再通过加速康复等方法缩短了治疗周期,就可以实现合理的结余,一般可节约一成左右。不过,新系统对医生的用药是有约束的,电脑屏幕上经常会跳出对医保用药限制提醒的弹框。“经常听到一些医生在内部群里叫,用药管理比以前更严了。以前医生基本上想开什么药都能开,现在医生主要用基本的药,如果有特殊需要,再走申请程序。”王姗说。但在她印象里,虽有用药限制,但并未出现医生治不好病的情况。耗材的情况也大大改善,袁向东说,年医保内耗材费用下降很明显。大数据系统上线以后,他对后台数据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医院绩效考核的55个指标里,50个是量化指标,就是大数据统计的结果。他每天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