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扰她,让她睡会吧,一位老大娘在病床边拦着其他亲属。躺在床上的是她的小女儿——小梅,她的小女儿刚刚因阑尾炎动过手术。
由于是家里的小闺女,这个小女儿可是受尽宠爱。尽管家里不富裕,但有啥吃的、穿的都优先给她。因此,这个小女儿也不怎么自力。这次手术也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从手术室出来就一声不吭。
在普通人眼里,这似乎再正常不过。不过,这里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在几年前,阑尾炎手术一般都选择半身麻醉或者局麻。半身麻醉在医学上称为“椎管内麻醉”,其具体实施包括三种:硬膜外麻醉、腰麻及腰硬联合麻醉。由于这三种麻醉都是在人的脊柱骨腰段位置实施麻醉,麻醉医师将麻醉药注射到椎管内而产生腹部及下肢麻醉的效果而统一称为椎管内麻醉。不同地区、医院会倾向于这三种中的一种,尤其以硬膜外麻醉应用最为广泛。如果病人体质较差或者外科医生较擅长局部逐层浸润麻醉,阑尾炎也可以在局麻下完成。
目前,随着舒适化医疗的普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手术的效果,对于就诊过程中的就医体验、减少痛苦也成为重要的考虑部分。因此,医院的全麻比例逐年增加。阑尾炎手术由于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牵拉内脏产生痛苦,因此选择全麻的也越来越多。
自从住院,她的小女儿就表现的很娇气。本身一个小手术,但她给人的表现似乎是很大一个手术一样,整天表现得很委屈。
虽然阑尾炎这类手术在外科医生或者大众眼中是小手术,但这个手术的麻醉一点都不小。也就是说,手术分大小,麻醉很难分大小。因为这个手术一样会用到全麻,在单位时间内术中使用的药物剂量基本上差不多。况且,术中麻过去很容易,但醒得过来就是一门学问。比如:男性、体重大的,一般使用的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既然药物进入体内了,就得排出来,病人才能苏醒,而苏醒有和人的体格以及肝肾功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完美的麻醉,离不开一个具有福尔摩斯探案般的麻醉医师掌控全局。
在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按照惯例来到小梅床前。看到麻醉医生来了,她抬头看了看说:怎么还来啊,大夫不是来过了吗?麻醉科张医生说:您好,我是你的麻醉医生,在术前来了解了解你的身体情况……。虽然看出这个病人非常不配合,但必要的医疗流程必须得走完。张医生本可以通过术前的沟通多了解一些她体格的一些情况,无奈小梅不配合,张医生悻悻而回。
第二天手术的时候,手术全程张医生也都没怎么说话。明明在这儿做着良心活,但病人不理解。
手术结束后,总算把小梅送回病房了,张医生长舒了一口气。临离开病房的时候,张医生叮嘱家属:手术刚做完,先不要让她睡觉,最好多和她聊天。张医生这么叮嘱是有原因的:药物从体内排出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不可能在手术室等着药物完全代谢,因此一旦病人达到苏醒指标就会被送回病房,体内的药物将在几个小时以后代谢完全。
小梅平时就娇气惯了,这个时候更没有人敢惹。大家看到她不说话,都认为睡着是最好的,都省心了。然而,正是这个错误认识,差点出了大问题。麻醉医生走后10多分钟,护士来给小梅测体温的时候发现小梅嘴唇发紫。经过护士拍打、呼叫,总算重新恢复了呼吸和意识。
虽然这个手术很小、手术中麻醉的剂量也不大以及苏醒的效果也很好,但还是发生了延迟性的呼吸抑制。
这个事件提示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医疗上的每一件事,风险往往来源于看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