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77.html天热了,及时补充水分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想必大家时不时地就会叮嘱孩子一句:
多喝水!
而且,即便孩子喝水量猛增,家长也多半不会在意。毕竟,出汗多了,就应该多补充水分。
可是,今天常爸要说的是,如果孩子突然开始大量喝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千万别大意,这可能是“摊上事儿”的一个信号。
专家支持
洪亮: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医院、医院工作,拥有14年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常见病。
拖拖拖,6岁小女孩积食“变成”糖尿病
前段时间,武汉6岁的萌萌突然变成了一个“小水桶”,每天光白水和饮料就能喝上4、5瓶。饮水量上去了,跑厕所的次数也蹭蹭往上涨,可体重却嗖嗖往下掉。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家里的大人也觉得有问题,不过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积食了,就给孩子吃了些开胃、助消化的药。结果,孩子的状态非但没有好转,精气神还越来越差了。
直到这个时候,医院。医生一看,先让萌萌查血糖和尿,结果一出来吓坏了所有人:血糖值23mmol/L(随机血糖正常值≤11.1mmol/L,空腹血糖正常值≤6.1mmol/L),尿酮体三个加号。
妥妥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没跑了。这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的一种,医生说要是再不来,孩子就可能昏迷,危及生命。幸运的是,在医院的救治下,萌萌的情况有所好转。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也明白了,这哪里是变成了糖尿病,分明就是糖尿病自己使了个障眼法。
更让人忧心的是,不仅是萌萌,媒医院内分泌科的李亚坤医生时得知,4月复工复产后,糖尿病患儿明显增多,医院就被认定为重症,%糖尿病儿童发生酮症,80%酸中*。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想问:
糖尿病属于老年病或者成人病,怎么可能找上小孩子?
可事实上,糖尿病一直都未远离过儿童和青少年。
年,根据国家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多万糖尿病患者中青少年患者占比5%,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4-6岁和10-14岁。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称,,名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被确诊为糖尿病。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中显示,全球有超过1亿儿童和青少年罹患糖尿病。
不知不觉中,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已经发展为一个巨大的群体。但与快速增长的患病群体相反,很多家长对儿童糖尿病却几乎一无所知。
“三多一少”,孩子有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尿中有糖。实际上,即便是正常人的尿中也含有极其微量的葡萄糖,但因为太少,检测时往往呈阴性。而一个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达11.2mmol/L时,也有16.5%的几率尿糖呈阴性。
所以诊断糖尿病,靠的不是尿里面的糖,而是血里面的糖,目前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相似,下面四条占任意一条即可诊断:
①1次以上空腹血浆葡萄糖≥7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②有高血糖典型症状的患者,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③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口服葡萄糖负荷量1.75g/kg(最大剂量75g)后2小时,测得血浆葡萄糖≥11.1mmol/L。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有症状且血浆葡萄糖浓度远远超出≥11.1mmol/L的标准;因此,诊断T1DM时很少需要进行OGTT。
④糖化血红蛋白≥6.5%。该标准对成人T2DM的诊断更有用,并且应另行高血糖检查以确诊。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不再分泌胰岛素,必须要通过注射才能补充胰岛素。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可控但无法治愈。
2型糖尿病,则是体内有胰岛素抵抗,影响了葡萄糖加工方式,导致血液中糖分增加。
从症状上看,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三多一少”的特征:
?多尿:白天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发现孩子夜尿增多,原来不尿床,突然尿床或以前能控制排尿,出现白天尿失禁。对于还未进行如厕训练的儿童,出现尿布变湿的频率增加和/或尿布异常重(湿)
?多饮:渴感增加,总想喝水
?多食:时常有吃不饱的感觉,食量也比正常人多,开始时食欲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口渴感比饥饿感更明显
?体重减少:体重下降,形体消瘦,还伴随疲劳乏力,精神不振
只不过,1型糖尿病往往会表现为急症,酮症或酸中*,很容易被发现。但2型糖尿病则基本都是慢性发展,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大多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能发现。
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上也有数据显示,全球未确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2.12亿人,每2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未确诊。
这也导致,即便成为了父母,也很难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糖尿病特征。
英国《糖尿病》杂志年做过一项调查:只有9%的父母能够识别出糖尿病四个主要特征。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同时表现出这四种症状,有些可能只有一两种,有些则几乎没有症状,这都为父母是否能及时辨别出糖尿病提升了难度。
更糟糕的是,不仅仅是父母,就连不少医生在儿童糖尿病诊断上也容易出错。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名新发的17岁以下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6%在初诊时都被误诊了。
本该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他们,收到的诊断结果却是:
●呼吸系统感染:46.3%
●会阴念珠菌病16.6%
●肠胃炎:16.6%
●尿路感染:11.1%
●口腔炎11.1%
●阑尾炎3.7%
带来的结果就是延误治疗。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健康。
1型糖尿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DKA),也是1型糖尿病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一项研究显示,2岁时接收诊断的儿童糖尿病患者,80%已经患有DKA。这个结果与文章开头,武汉医生所说不谋而合。
就算没有到DKA的地步,单就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就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短期来讲,糖尿病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低血糖、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和精神障碍(抑郁、进食障碍)。
还有日积月累才能出现的并发症,从儿童时期开始发病,但是出现症状多在成年后,会损伤到身体的各个系统。而且2型糖尿病还会有些共存疾病,多是与肥胖有关,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往往在出现糖尿病之前已经存在。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很可能要一辈子打胰岛素,还要在饮食上克制自己。别说孩子了,就连成年人也很难忍受,精神问题不容忽视。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就曾因为患上糖尿病导致心情抑郁,离家出走了。
但有一个好消息是,虽然糖尿病被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很低,但可控性却很强。越早得到治疗,就越容易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知道家有糖尿病史的父母们特别想知道,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孩子可能得病的风险呢?
这就要从糖尿病的病因说起了。
基因很重要,但基因不是唯一的老大
关于糖尿病的成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首先说基因,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基因都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例如,1型糖尿病基本就是基因决定的,如果父亲有1型糖尿病,其儿女有5%的可能也患有1型糖尿病;兄弟姐妹中有一人患有1型糖尿病,其他人则有8%的几率也患病。同样,2型糖尿病中父母或兄弟患病,孩子患病的几率也会比平常人高。
其次,就是环境。虽说糖尿病是一个基因病,但不代表有这样的基因就一定会发病,但如果你创造了一个促使糖尿病发病的环境,血糖高就是妥妥的事情了。
Q
p>什么环境会促使糖尿病发病?A
p>简单说就是“三多”: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曾经对到年中国人饮食结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动物性食品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谷物摄入下降。
这个变化咱们自己就能感受到,精米、白面、各种肉类已经是常态,甜饮料、甜品、西式快餐、复杂加工食品则成了必需品。这些东西相比于粗粮、粗加工的东西来说,口感好,但却也为血糖升高提供了温床。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被网友戏称为“糖朝盛世”。这其中的原因,有专家提出了“节俭基因说”。
经历了战争和饥荒存活下来的人,可以更好地将食物转为脂肪存储在体内。这个优势放在物质富足的现在,就成了一个缺陷——吃同样的食物却会存更多的脂肪,也更容易肥胖,从而患上糖尿病。
所以鉴于咱们中国人曾遭受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和饥荒,有饥饿记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身体里可能都继承了“节俭基因”,一旦再不注意健康饮食,就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除了以上原因,妈妈在怀孕期间有妊娠糖尿病,孩子患上2型糖尿病的几率也会比较大。
了解了这么多,父母们大概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常爸稍微总结一下:
?防患于未然,怀孕期间,妈妈们要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患上妊娠糖尿病;
?留心自己的家族史,确认是否有糖尿病患者,如果有,可以定时给自己或孩子监测血糖;
?观察孩子,体重过大或不明原因的减重,就要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