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题:“预备”也精彩——走近阅兵方队“预备队员”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多次被评为训练标兵的陆军方队队员冯国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预备”。
由于突发急性阑尾炎,医生紧急为他做了手术,这意味着他被确定为“预备”。手术后的那天晚上,冯国庆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即使预备,也要做‘最佳预备’。”出院后,冯国庆的训练劲头丝毫不减。“随时准备上场,这就是预备队员的使命。”冯国庆说。
与其他人不同,院校科研方队蔡则然主动“预备”了。
单兵训练阶段,蔡则然军姿单项位列全方队第一。进入排面训练,作为曾经的篮球运动员、健身“达人”,蔡则然比其他队员肩宽近8厘米。这对于挂枪方队来说,不仅会影响相邻两边队员上体军姿,也影响同一路队员前后对正。
他主动要求变为“预备”。后来,他被推荐到装备方队参加训练,表现突出多次获表扬,但因为身高差距过大,他又回到原方队。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每天都在队尾跟训。
“无缘正步走过天安门,亦是真英雄!”预备队员马进说。
起初,马进凭借训练成绩和身高,成为方队第一排面队员。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让他连续多天无法跟训。为不影响整体训练进度,马进被调整为预备队员。
尽管成为“预备”,但他训练热情丝毫不减。不仅如此,休息时间他主动搞好勤务保障,为队友们送水盛汤,拿衣递帽。队员们休息了,他就在楼道、洗漱间悄悄加练。“预备队员必须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都能顶得上去。”马进说。
“现在调整队形,预备队员向后转!”
阅兵训练场上,刻苦训练的宋诗文常常忘了自己的“预备”身份,直到听到这个口令。“我想,这是训练场上最能戳中我泪点的声音。”她说。
开训以来,宋诗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但由于队列动作原因成为预备队员。为了保证受阅成功,她同正式队员一样,每天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同一要求,同一标准。
一天,主教练对宋诗文说:“现在需要一个‘预备领队’,你试试。”面对方队的需要,她立即转换课目,投入领队训练。
任务转换后,她在教练的指导下加大了训练量。由于训练时间紧,压力大,即使出点小纰漏,宋诗文都常常急得落泪。“预备领队只有我一个,必须练好练扎实,才能在需要的时候顶上去,确保万无一失。”经过科学、刻苦的训练,宋诗文成功转型“预备领队”。
“作为‘预备’,我们就要具备在任何时刻都顶得上去的能力。然而,我又不希望阅兵当天需要预备队员临时上场,因为‘不上场’才意味着阅兵任务圆满完成。”宋诗文说,“作为预备队员,‘不上场’同样光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