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蒂斯(—),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作品以鲜明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趣味著称,他的画风开启了西方第一个前卫先锋的艺术运动。
亨利·马蒂斯在工作室若干年前我第一次读马蒂斯的画作感觉非常不适。如此花里胡哨大红大绿立马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农家乐,说实话当时真不喜欢。直到自己开始学画画,对各种绘画风格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现在重读马蒂斯,不但喜欢他的画风,还喜欢这个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老头儿。
亨利·马蒂斯作品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其父母与绘画毫不沾边。马蒂斯原本是学法律的,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作文书工作。他具有军人一样严格的作息时间、正儿八经的正式着装和不苟言笑的性格,使他真的更像一个法律工作者而不是艺术家。19岁时他得了阑尾炎,手术治疗期间他母亲送给他一套画具让他打发养病时的无聊(再漫长的无聊,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了。也不知手机扼杀了多少艺术天才啊),结果他一“画”不可收拾,后来干脆辞掉工作学习绘画。他23岁时才考入美术学院,师从象征主义画家莫罗(—)。
年,马蒂斯和他的一群意趣相投的年轻画家朋友参加巴黎秋季画展,他们的作品大都不拘传统、色彩大胆粗犷狂放。展厅中只有雕刻家马尔克的一件雕塑作品中规中矩,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风格。艺术批评家L.沃塞列斯看了这次展览后,在报纸上撰文评述说只有这个雕塑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但它被一群野兽所包围。他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没有受到过文明教育的野兽,于是“野兽派”就被人们就戏谑般地叫到今天。
在这次巴黎秋季沙龙展中,马蒂斯展出了三幅作品:《生活的欢乐》、《戴帽的女人》和《开着的窗户》,可以看出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让人为之愕然,充满了离经叛道、颠覆传统绘画教条的实验和冒险精神。
当时的马蒂斯生活十分窘迫很难卖出一幅画,所有人都不理解不看好他的画,但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却一分不少地以马蒂斯的要价买下其中《戴帽子的女人》,这使他一下子名声大噪。
马蒂斯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晚年还受到病痛折磨,只能卧床或靠轮椅行动,但是他的画中却看不到丝毫的恐惧、黑暗、残酷、悲痛和凄惨,而是充满了宁静、欢快和阳光。他的色彩犹如“野兽”一般猛烈冲击你的视觉,但却具有“心怀猛虎,细嗅蔷薇”的柔情。他说“我所希望的是一种均衡、纯粹、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免烦恼和令人沮丧的题材;这种艺术对每一个人的心灵均给予安息和抚慰,犹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让疲乏、伤心的人,在我的画面前享受到休憩和安宁”。他甚至把这种主题看作自己绘画的“责任”。所以他的画笔反复描述人世间的喜悦与欢乐,让饱经战争创伤的人们不放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
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舞蹈》是受俄罗斯巨贾兼艺术品收藏家——谢尔盖·休金的委托而作。据说休金一开始收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是不太满意的,认为这幅画的裸体人物不适合挂在有孩子的家庭里。但是他还是被这幅画里洋溢的欢乐气氛和传递的生命力所触动,最终买下了这幅画。
年,72岁的马蒂斯患了直肠癌,他身体虚弱得难以站在画架前作画,于是他开始了一种新的艺术探索——剪纸。纸和剪刀给了他另一种画画的方式,并伴随他生命的最后13年。年,他把自己癌症手术后的20幅剪纸作品配以手写文字,结集成书名为《爵士》出版。剪纸即是他艺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当代时尚时装包装设计等都有巨大的影响。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看到马蒂斯剪纸图案或色彩的T恤提包围巾,马蒂斯之美就这么突然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马蒂斯在癌症手术后雇用了一位专业护士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她就是20岁的学生莫尼克·布尔乔斯。布尔乔斯热情而细心的照料使马蒂斯非常满意,他俩成了忘年交。
马蒂斯《布尔乔斯的肖像》(年)为了感谢布尔乔斯,马蒂斯决定免费为她所在的修道院设计教堂,包括绘制教堂壁画、设计十字架和僧侣服装,还有募集资金。这些工作对于当时已经77岁的马蒂斯的健康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马蒂斯在床上为教堂画设计稿(年)马蒂斯为这个小教堂的设计,工作了整整四年。他用剪纸设计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墙上的瓷砖画全都是黑色线条勾勒轮廓,所有人物脸部五官都被省略,只留下身体动作。极简的线条、重复的形状和简单的色彩,让不大的教堂既富有生命的活力,又充满了祥和宁静。
这是一座修女教堂,原名叫“玫瑰经教堂”(玫瑰经是修女诵读的教经),但现在人们更喜欢称它“马蒂斯旺斯教堂”或“旺斯教堂”(“旺斯”是法国地名)。这是马蒂斯留在世上最后的杰作。它是马蒂斯一生的艺术追求的完美体现:简洁、纯粹、平和、宁静、阳光。
为了此文的写作,我专门看了BBC纪录片《现代艺术大师-马蒂斯》。结尾处,主持人Sooke在玫瑰经小教堂的椅子上坐下,饱含泪水话不成句,哽咽了半天最后只说了一句“It’sjustsobeautiful”,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夺眶而出。
卧床剪纸的马蒂斯(约年)
旺斯玫瑰经小教堂内部旺斯玫瑰经小教堂内部马蒂斯晚年剪纸工作的场景才是真实的励志故事
——TheEnd——